|職安衛殿堂・職業衛生護理專業力| .

記得上週說的母性健康保護的相關法規嗎?

這週要帶大家探討母性健康危害中,要如何辨識各種危害!

依據法規「女性勞工母性健康保護實施辦法」第6條:辦理辨識與評估工作場所環境及作業之母性健康危害、依評估結果區分風險等級,採取工作環境改善、危害預防及健康指導等分級管理措施。

在執行母性健康保護計畫前,最首先要執行的是針對工作環境的「危害辨識及評估」!

危害辨識與評估可使用問卷調查、現場觀察、個別訪談、相關文件紀錄等進行;而作業危害類型主要可分為五種,分別是: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與作業流程、工作型態。

  • 物理性:

如有無噪音、全身或局部振動、游離輻射、異常氣壓及異常溫度等之作業環境,工作區域之電線或電力設備等是否會導致絆倒或電擊等。

  • 化學性:

有無生殖毒性及生殖細胞致突變性物質第1級之化學品,如二硫化碳、三氯乙烯、環氧乙烷與鉛及其化合物等、對哺乳功能有不良影響之物質及抗細胞分裂及具細胞毒性藥物等。

  • 生物性:

有無感染弓形蟲、德國麻疹及具有致病或致死之微生物,如B、C型肝炎、水痘、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或肺結核等

  • 人因性:

工作是否須搬運或推拉、提舉重物,重量為何?工作須經常重複同一動作及工作機台設計是否過高或過低等

  • 工作型態:

是否須輪班或夜間工作、國外出差、加班及獨自作業?或因異常工作負荷導致壓力?

評估危害辨識後,即可分級出母性健康之風險分級,並做出分級管理

第一級:經醫師評估無害母體、胎兒或嬰兒健康

→第一級管理:向所有女性員工告知危害資訊,並定期評估工作場所;針對妊娠中或產後未滿 1年及哺乳中的女性勞工,需經醫師評估後,並向當事人說明及書面同意後,可繼續從事原工作。

第二級:經醫師評估可能影響母體、胎兒或嬰兒健康

→第二級管理:同第一級管理外,還需採取必要改善措施,另視作業環境需求,提供防護具使用;針對妊娠中或產後未滿 1年及哺乳中的女性勞工,需經醫師面談指導,並採取危害預防措施,如:告知有哪些危害因子影響生殖或胎(嬰)兒生長。

第三級:經醫師評估有危害母體、胎兒或嬰兒健康

→第三級管理:同第一級管理外,還需立即採取控制措施,管制有害健康之各種因素,並評估改善有效性,若未改善應重新檢討。針對妊娠中或產後未滿 1年及哺乳中的女性勞工,因已危及母體、胎(嬰)兒健康,需說明法令規定及該工作對其自身或胎(嬰)兒之危害,並依醫師建議調整工時、調換工作等。

中山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衛生護理中心 關心您

參考資料https://www.osha.gov.tw/1106/1251/28996/29045/

您想要了解更多,請與我們聯繫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臉書:
覺得內容很棒,可以分享給好友:
購物車
返回頂端
啟用即時通知! OK 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