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這個名詞似乎很常聽見,但它到底是甚麼?會造成甚麼症狀呢?
這週要跟大家詳細介紹「椎間盤突出」!
在開始之前先讓大家認識脊椎跟椎間盤的關係:
您將看到的內容是...
Toggle脊椎
包含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連貫著身體,除了提供支撐外,也保護脊隨不受傷,而脊椎骨與脊椎骨間有”椎間盤”連接做緩衝,吸收上下錐體的壓力,讓脊椎彎曲移動時不被磨損。
椎間盤
由三部分組成→髓核(最內層)、纖維環、軟骨終板,而椎間盤突出就是指因長期受壓,導致內層的「髓核」被擠出。通常好發在第4、5腰椎以及第1薦椎處,也可能發生在頸椎。
而椎間盤突出會引發以下症狀:
腰痛、下背痛
臀部痠痛
下肢麻痺刺痛
肩膀、手臂麻痺疼痛(頸椎椎間盤突出)
突出的髓核可能壓到坐骨神經導致劇痛麻痺無力,嚴重甚至出現「馬尾症候群」:大小便失禁、下肢疼痛無力、不可逆的神經障礙
椎間盤突出主要起因於長期錯誤的姿勢壓迫脊椎所導致,常好發於40-60歲的人,約80%為男性,且在早期曾有摔傷、撞擊受傷的病史;除了老化的原因外,也包括以下危險族群:
- 年長者
- 體重過重者
- 經常搬重物者
- 長期久坐或姿勢不良者
- 腹部、背部肌肉較弱者
- 曾有摔撞傷病史者
椎間盤的治療方式主要分兩大種,分別為保守治療和開刀,而大部分患者採「保守治療」就能緩解症狀,包括:
- 藥物治療
- 運動治療
- 臥床休養
- 熱療電療、骨盆牽引等物理治療
- 穿著背架或束腹帶:限制脊椎活動,避免不當姿勢
若保守治療3-6個月仍無好轉,症狀甚至更嚴重,則需進行手術,但以上治療方式都須經醫師判斷為主。
治療方式除以上幾點外,日常生活上也須多加注意,才是治本關鍵!
正確坐姿很重要
→眼睛距離螢幕50至70公分
→背部緊貼椅背,腰部維持自然前凸,頭頸部挺直不前傾
→調整適當座椅高度
→雙腳平貼於地、勿翹二郎腿,易致脊椎變形
搬運姿勢要確實
先蹲下、不彎腰、兩腿略為張開,將重物往身體靠,再緩緩抬起避免直接彎腰,給予腰部過大的壓力!
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
體重控制,避免脊椎承受過度壓力
多多運動,增強腹、背部肌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