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衛殿堂・職業衛生護理專業力| .

每天早上起床就覺得提不起勁?對工作越來越沒有熱情,甚至感到身心俱疲?如果你長期感到精疲力竭、對工作失去興趣,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專業能力,那麼你可能正經歷「職業倦怠」(Burnout)。

職業倦怠(Burnout)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在1970年代提出,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將職業倦怠納入《國際疾病分類》,描述職業倦怠是一種職業現象,並定義為「一種無法成功克服長期工作壓力的概念化綜合症。」這不只是身體上的疲勞,更關乎心理健康!

職業倦怠三大特徵

職業倦怠並非一夕間發生,而是長期問題累積,主要會有三大特徵:

  1. 經常性感到筋疲力盡或能量耗盡。
  2. 對工作產生消極態度或忿忿不平的情緒。
  3. 工作專業效能下降。

職業倦怠 vs. 過勞:兩者有何不同?

台灣勞工工時長,甚至有「過勞之島」之稱,但「過勞」與「職業倦怠」其實是兩回事。

  • 過勞(Overwork) 是指高度投入工作,長期加班、輪班工作、夜間工作,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或腦中風等。
  • 職業倦怠(Burnout) 則偏向心理層面,主要來自於長期壓力未能紓解,對工作失去熱情,甚至出現負面情緒。

很多人以為只有過勞才會產生倦怠感,但事實上,職業倦怠可能發生在任何工作環境,無論工時長短。如果你感到與工作疏離、無法獲得成就感,甚至對工作充滿無力感,那麼你可能正面臨職業倦怠。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並不是因為懶惰或抗壓性低,也與工作資歷、職位、性別無關,而是長期身心匱乏的結果。

我們可以嘗試從幾個面向去思考以解決問題:

❶ 釐清問題來源,找出倦怠的根本原因

職業倦怠的產生原因很多,嘗試將你所面臨的問題寫下來釐清。常見的原因:

  • 薪資過低:長期付出與報酬不成正比。
  • 沒有受到重視:工作成果不被肯定。
  • 工作量過大:責任過重,無法負荷。
  • 重複性高:工作缺乏變化,沒有挑戰性。

心理學家薩提爾曾說:「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如果你認為問題所帶來的壓力是無法改變的,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但若將這份壓力視為挑戰,就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❷ 設定合理的工作範圍

  • 釐清自己可以承受的工作量,不要無限度地接受額外責任。
  • 與主管溝通,適時表達自己的負擔,討論更有效率的工作安排。
  • 若長期加班成為習慣,嘗試規劃時間,逐步減少工時。

❸ 找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 培養下班後的興趣:無論是運動、閱讀、旅行,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
  • 建立人際支持系統: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你的壓力,獲得情緒支持。 
  • 適當休息:確保自己有足夠的睡眠與休閒時間,讓身心恢復。

別讓職業倦怠拖垮你的生活!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面臨職業倦怠,不要忽視這個警訊。適時調整心態、釐清問題、設立界線,並尋找生活的樂趣,你將能重新找回工作的動力。職業倦怠不是無解的,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每個人都能重燃對工作的熱情!

您想要了解更多,請與我們聯繫

想要收到最新消息,歡迎按讚臉書:
覺得內容很棒,可以分享給好友:
購物車
返回頂端
啟用即時通知! OK 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