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風險評估的六大流程
為什麼要進行風險評估?
【必須符合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第十二條之一規定,雇主應依其事業單位之規模、性質,訂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計畫。並依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三十一條規定,執行工作環境或作業危害之辨識、評估及控制、採購管理、承攬管理、變更管理與緊急應變措施等職業安全衛生事項。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五條規定,雇主使勞工從事工作,應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免於發生職業災害。機械、設備、器具、原料、材料等物件之設計、製造或輸入者及工程之設計或施工者,應於設計、製造、輸入或施工規劃階段實施風險評估,致力防止此等物件於使用或工程施工時,發生職業災害。
【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確保永續經營】
適當的執行風險評估,可以協助事業單位建置完整且合適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計畫或系統,能有效控制風險及危害、預防或消減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並提昇安全衛生管理績效、展現企業社會責任,進而達成企業永續經營的目的!
風險評估主要的流程及其內容如下:
1. 辨識出所有作業或工程:
將製程、活動、服務等流程皆須辨識出所有相關之作業或工程,再考量法規要求、工作環境、作業之規模等因素,選擇適合的評估方法。
2. 辨識危害及後果:
對所辨識出的作業,應蒐集相關資訊,作為風險評估的依據。並針對作業的危害源,辨識出所有的潛在危害、及其發生原因與合理且最嚴重的後果。
3. 確認現有防護設施:
依據辨識出的危害及後果,確認現有可有效預防或降低危害發生原因之可能性及減輕後果嚴重度的防護設施。必要時,對所確認出的現有防護設施,得分為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及個人防護具等,以利於後續的分析及應用。
4. 評估危害的風險:
對所辨識出的潛在危害,依風險等判定基準分別評估其風險等級,並將等級作為改善優先順序之參考。
5. 決定降低風險的控制措施:
對於不可接受風險項目應依消除、取代、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及個人防護具等順序,並考量可用資源及現有技術等因素,採取有效降低風險的控制措施。
6. 確認採取控制措施後的殘餘風險:
採控制措施後須於完成後評估其適用性及有效性,並適時修正或採取其他控制措施,且應定期或不定期對採取之控制措施進行監督及量測,以確保其遵循度及控制成效。
★事業單位勞工30人以下得免進行此步驟★
最後,事業單位應善用風險評估結果,有效預防或降低職業災害的發生。
資料參考: